使用散料编带供料算是OpenPnP中常用的一种供料方式。
即使您已使用上了电动飞达,对于那些不常用或用量不多的元件,使用散料编带供料,仍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散料架上散料编带的定义类型,请选择:ReferenceStripFeeder
使用CleverFeeder的用户可以看这章教程:CleverFeeder教程
下方链接是官方wiki关于散料编带飞达的一些内容,其中介绍了关于定位孔位置和取料时的行进方向的关系,以及元件在料带中的角度等内容。
官方Wiki:关于ReferenceStripFeeder的介绍
1. 行进方向、定位孔和元件,三者之间的关系:
2. 定位孔:
定位孔是那一排编带孔上用于元件定位的孔,一个元件只有一个定位孔。
不论是何种宽度的编带,当相邻的两个实际元件之间的间距,占据了多个编带孔时,真正属于元件的定位孔到底应该选哪个,我用一个动态图来描述:
用文字简单描述就是:在取料的行进方向,距离该元件 料带槽中线 最近 的那个孔,就是该元件的定位孔。
3. 小技巧:
在裁剪8mm料带段的时候,为了不浪费最后一枚元件,请保留 最后一枚元件 左下角的那个编带孔。
为顶部相机选择Fiducial标尺,通过更改基准圆的大小,并以此为参考,能够更直观地获取定位孔的确切位置。事半功倍。
所有的定位孔的直径都是1.5mm。
下面是定义一条散料编带的完整过程: (已提前通过吸嘴获取到取料高度的Z值:-12.3)
涉及到的一些概念:
1. 料带元件方向:这个参数很关键,对于新建的飞达,默认是0度,请将其设定为最常用的 -90 。(备注1)
这个角度是元件在其元件槽内的角度,并不是料带的摆放角度。
料带的角度或者说是取料的行进方向,是由参考孔和居后孔的位置决定的。
而且,请保持相机画面中的蓝线朝上(点击C轴的P键即可)20240826新增此内容。
顶部相机中那根蓝线代表了元件的极性,这跟蓝线和PCB上元件角度定义出来的蓝线,是同一根线。
也就是说,飞达定义时蓝线相对于元件本体的方向,与电路板上蓝线相对于该元件丝印的方向,是一致的。
2. 编带宽度:常见的标准编带为8mm、12mm、16mm、24mm都是整数。对于某些不规则的元件,例如7805,当大吸嘴放置于元件槽的中心点时,有可能是偏的,如果有漏气的情况,可以适当修改编带宽度,让中心点产生一定的偏移。
3. 元件间距:相邻两个元件之间的距离,一般为4mm的倍数,最小为2mm,也是整数。而且料带中的两个相邻的编带孔之间的距离都是4mm,可以以此为参考。
4. 视觉定位:V2.0版本时,我很少启用,干扰的因素太多了,识别准确率和可靠性不太高。而且图像识别还会占用很长的时间,不如使用两个孔来定义出一条编带。V2.1版本的用户,可以使用该功能。
5. 参考孔的位置:料带段中第一个元件的定位孔位置。其中的Z值,就是取料高度,通过降低吸嘴尖,能够接触元件并吸起元件的实际高度,是一个负数值。
6. 居后孔的位置:原始英文为 Next Hole Loaction,直译是下一个孔的位置。但是请注意,居后孔 ≠ 紧挨着参考孔之后的那个孔!!
参考孔之后,另一个孔的位置。它可以是顺着料带取料方向的任何一个孔,只要它的位置在参考孔之后。
(可以是想要使用的料带段中最后一个元件的参考孔)
参考孔和居后孔的那两个坐标,其实就是所取的料带段,首尾两枚元件的定位孔。
下图示例:
7. 供料总数上限:参考孔和居后孔,两个点就可以定义出所取的料带段的实际的摆放方向,也就是取料方向。同时,还约束了料带段的起点和终点,根据元件间距,就可以知道总共有多少枚元件。飞达定义完成后,及时点击右下角应用按钮,然后再点击自动统计供料总数按钮,此时会自动统计出参考孔和居后孔之间的料带段中,实际总共有多少枚元件。用于判别料带何时被取空。如果保持为默认的0,则该功能不生效,也就是吸嘴会沿着定义的取料方向,一直取料。强烈建议您在料带段定义完成后,点击一下自动统计供料总数按钮。
8. 定义期间,别忘了经常点击右下角的应用按钮。
9. 定义完成后,请勾选右上方该条飞达的Enable项,让该编带投入使用。对于多条同种元件的飞达,可以全部勾选Enable。
10. 在贴片任务进程期间,从该飞达吸取的任一枚元件,如果因某些情况,导致底部纠偏时弹窗示错。则该散料编带飞达Enable的√会自动被抹去。
排除问题后,需要再次勾选Enable,重新启用该料带。
1、飞达名称支持自定义,支持中文。
2、飞达定义期间别忘了点击右下角的应用按钮。
3、料带元件方向虽然是个角度值,但是,跟料带的摆放角度或者朝向没有任何关系。
4、飞达按钮:
①新增飞达;
②删除选中的飞达;
③从当前位置实际吸取一枚元件,真空泵会工作;
④当前供料计数+1,也就是供料进位+1;
⑤顶部相机查看当前供料元件的位置,一般用于检查飞达定义是否正确,十字中心所指向的位置,就是吸嘴尖取料的位置;
⑥将操控面板上已选择好的吸嘴,实际指向当前元件的供料位置和高度,此时并不会开启真空泵,一般用于查看吸嘴尖怼到元件的位置是否合适。
对于散料编带,我一般会连续依次点击按钮④⑤,⑥,通过模拟吸嘴取料,根据吸嘴尖的位置,,通过相机的十字,来判定编带的定义是否正确,此时真空泵不会工作。
补充:
回收元件:在左侧操作面板旁边的 特殊功能 内,有个元件回收按钮,可以将吸取出来的元件重新放回原来的编带料槽内。前提是,飞达定义后,要启用,即Enabled打上√。
对散料编带飞达有效,电动飞达无法进行元件回收。
4、料带元件方向下方的供料重试次数和取料重试次数是给视觉定位用的,我一般不做修改,保持默认,而且不推荐使用视觉定位。
5、使用料带段的第一枚和最后一枚元件的定位孔作为参考孔和居后孔,属于一种强位置关系,足以得到一条编带的所有信息。两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6、当前供料计数会随着取料过程自动+1,当手动点击上图飞达按钮的④⑤,完成编带检查后,别忘了点击 计数清零,及时生效的。
7、其他3种常用的飞达定义类型:
①ReferenceTubeFeeder:管料飞达或叫震动飞达,通过一个位置来定义取料位置,我一般是用镊子取一枚料放在散料托盘里进行供料。
②ReferenceAutoFeeder:电动飞达的定义。这个详见CleverFeeder的章节。
③ReferenceLoosePartFeeder:散料托盘中,通过视觉进行散料识别的供料方式,我会做一章关于散料托盘的使用教程。
关于料带元件方向,官方Wiki中的解释是:Rotation-in-Tape
料带元件方向是个角度值,按原理讲,仅由下述两个因素决定:
①该元件在您 制版软件 中的所使用的 封装 图形。
②编带方向 0° 时元件槽内该元件的极性方向或者朝向。
如何求得这个角度值,也就是 料带元件方向 的数值:
将①中的图形,扭转至②中的状态,所经历的最小角度。
如果需要顺时针扭转才行,那么该角度值就是个负数值(下图示)。
如果需要逆时针扭转,那么该角度值就是个正数值。
请注意上图右侧 元件封装 和 元件在0°编带中的极性方向。
绝大多数正常情况下,大家在制板软件中使用的封装都是遵从规范而来的,那么 料带元件方向 直接使用 -90是非常可靠的。
除非,您使用了DIY的封装,封装中的极性方向是随意的,不合规矩的。
这就需要您亲自求得该角度值,或者前往贴片列表,检查或修改该元件的贴片角度值。特别是极性元件。
上一章:08-Mark点自动巡检 返回目录 下一章:10-元件的底部视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