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件高度,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参数,只对何时放置元件起作用。控制吸嘴尖前往并停留在电路板上方的合适高度处,再释放元件。
此高度的计算公式=电路板高度Z+元件高度。
举例:
假设某个元件的高度为 1.5mm ,当放置该元件时,吸嘴尖会停留在距离电路板表面1.5mm的高度上,再释放元件,此时元件的底部正好可以贴合电路板表面。
虽然在元件手册中可以查到该值,我仍然建议大家在一开始的阶段,使用游标卡尺进行实际测量,然后将数值逐一手动输入到元件库中对应的元件高度栏中。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即可,没必要过分追求测量精度。
新增的元件,元件高度值默认都是0.000,未做高度修改的元件,在任务的贴片列表的Status列(状态信息列)会伴随“元件高度未定义”的提示信息。
对于带引脚的元件,元件高度是从金属引脚的底部开始测量的,而非封装块的厚度。
请您对刚才导入的元件,逐一测量和设定元件高度值。
例如:
- 某元件的“速度%”设定为50%,并且当前操作面板的全局速度是50%,那么,该元件从取料到放料整个过程的速度为50%*50%=25%;
- 请灵活使用该设定,只能降速,即使设定150%,也还是按照100%的比例进行;默认情况下,所有元件的比例速度初始值均为100%。
- 如果发现某些元件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偏移,可以适当的降速处理。一般来说,较重的元件可能需要较慢的速度。
- 这个需要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根据不同元件的情形,灵活把握。
1、贴片的元件高度必不可少,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常用的元件及其高度,基本上可以根据以往经验进行延用和设定。
2、速度%为全局速度的比例值,有的元件可能需要适当降速,避免搬运过程中有可能的加减速,造成元件的偏移。
3、Mark点的元件高度,保持为0即可。Mark点封装或元件的基准视觉配置中最好进行专门指定,如下图所示。尽量不要延用默认的Default方案。
这个将在后续巡检Mark点的章节中详细讲解。
上一章:03-坐标文件的导入 返回目录 下一章:05-为各封装指定吸嘴